2004年东南亚海啸期间,车王舒马赫以个人名义捐款1000万美元,成为一次捐助最多的体育明星。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的时候,很多NBA球星都作出了善举。比如加内特捐了120万美元,马布里捐了100万美元。
著名中锋莫宁设立的慈善机构已经筹款800万美元,专门用于对肾病的研究。 火箭队的穆托姆博来自非洲,他一直致力于帮助祖国改变落后面貌,很多孩子在他的资助下得到了读书的机会。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体育界慈善意识的整体缺乏,可能与中国现有的运动员培养机制有关。和国外体育明星的高度商业化不同,中国运动员、体育明星大多是通过国家投入巨资培养,在功成名就之后,其商业活动获得的收入,也并非完全能由运动员个人支配。
早在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官员在接受央视新闻会客厅采访时透露说,以后刘翔的广告收入分配完全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规定来:运动员50%,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陪练15%;田径协会拿15%;剩下的20%回馈输送单位。
分析人士指出,刘翔拿到的这50%的广告收入是税前收入,还要上缴昂贵的个人所得税,所以刘翔拿到的钱并不像媒体炒作的那么多,刘翔上缴的商业收入绝对超过国家在他身上的投资。
目前我国的运动员培养和管理体制和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脱节。比如运动员参加商业活动该谁来管理,所得利益又该如何分配,这些已经是摆在桌面上的问题,却没有配套相应的协调机制和制度规范。
中国运动员都必须接受官方的管理,而国外体育明星商业化的浓度很高,自然品牌意识也不一样。在NBA联盟中,每个明星球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回报社会。为了孩子们读书,为贫困人群捐款,出任爱心大使……
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中国,这样的活动还太少,尤其是刚刚进入职业化的竞技体育,球员更多关注的还是自己的身价,老板们还在为队伍的胜负、资格闹得不可开交。
比较而言,中国体育明星的捐赠与国际明星差距明显,中国要成为一个体育大国,尚需时日,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直指本土的体育事业管理机制,对体育运动员的培养机制,等等。
姚明、刘翔的慈善行动也许能告诉正在走向职业化的中国体育:职业球员的职业精神不仅体现在赛场上,更体现在对于社会的回报上。
中国体育品牌与明星发展速度相等,但是慈善事业方面明显的不协调。一方面,中国体育品牌无论是在捐赠数量还是在捐赠方法上,都和国际品牌差距不大。一些国际体育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额度虽然明显高于本土品牌,但是在慈善捐赠方面明显不如中国的本土品牌。
另一方面,中国体育明星慈善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已经可以看到一些零星的捐赠新闻,但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体育明星的慈善建树而言,中国体育明星的捐赠明显与国际明星差距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