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以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新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第35个地球日之际,“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成为我们的主题,摒弃追求物质丰富的片面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避免人与自然严重冲撞后遭遇劫难的唯一出路。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生产技术方式的重大变革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人类高速发展自己的物质文明,但由于无视资源、环境的平衡与和谐,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几百年前,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由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有史以来对自然最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
在资源消耗的同时,人类采矿和建筑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的面貌,每年迁移的物质重量约高出河川径流中搬运泥沙总量的17倍,因此造成大量人为地质灾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在一个世纪中增长38倍,目前全世界1/4人口的饮水没有保障;人类活动每年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已经达到地球作用释放的10~100倍,这些人为物质已经改变了地球表层的化学循环,突出表现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垃圾污染,大量的生物灭绝与变异与污染有关,人类80%以上的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关。
所有一切在警示我们:科技智慧和社会文明与自然的对抗,使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放纵的自由”绝对是难以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在我国,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开始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20世纪的后十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但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却没有想象中的富有,中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水资源量不足7%。高消耗速度,迅速消耗着国内的资源。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此外,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同时,经济建设也在占用着大量的耕地,去年一年建设占用耕地达到22.9万公顷;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而且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我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多。我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粗放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环境也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导致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观的偏误。我们近几年来主要追求GDP增长,对于资源环境危机显得不那么敏感。不少地方不顾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结果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这种不惜破坏资源,不惜拼耗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的片面的发展观是有害于当前和未来的,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抓好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决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浪费,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加大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科学的发展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
要在本世纪前20年实现小康社会,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和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公众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并以实际行动节约使用每一种地球资源,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唯有如此,我国才能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培育出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文明。
在十届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我国政府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凸显反映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绿色经济概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理智和警悟中采取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将使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