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6月中旬以来,谭新民离北戴河也就几海里的养殖场——抚宁县境内的海域却出现了扇贝、牡蛎、贻贝等滤食性贝类大面积非正常死亡或是停止生长的现象。
与一拨拨来北戴河游玩的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不同,家住秦皇岛北戴河的谭新民的脸上这些天整日愁云惨雾。作为一个靠海吃饭的渔民,他的海产品一直以来源源不断地供给来北戴河的游客,但自从6月中旬以来,谭新民离北戴河也就几海里的养殖场——抚宁县境内的海域却出现了扇贝、牡蛎、贻贝等滤食性贝类大面积非正常死亡或是停止生长的现象。
“6月初海面上开始漂浮着一些带状黄色的东西,起初我们并不在意,但是我们后来发现,凡是黄色东西经过的地方,养殖的扇贝就会死亡或是停止生长。”谭新民告诉《北京科技报》,在当地主要养殖的是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养殖户一般在春天撒下扇贝苗,到11月底成熟后就要全部收完,但是因为这些奇怪的黄色物质导致这些贝类突然死亡。
“用肉眼就能明显看出,秦皇岛部分海域的海水明显为黄色,并且水质浑浊,透明度非常低,海流速度慢。”从现场回来的中国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崇明告诉《北京科技报》,此次秦皇岛60万亩的海产有近40万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7月初,黄色水域覆盖了山海关至抚宁近岸宽约8海里左右的海域。7月中旬,北戴河区和抚宁县水产主管部门相继报告所辖海域内扇贝、牡蛎、贻贝等滤食性贝类出现了非正常死亡现象,且生长明显停滞。
究竟这种黄色物质是什么,它为什么又会让贝类死亡呢?
事件发生过后,秦皇岛市政府发表了一份声明:初步认定,海水发生异常是由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数量异常增多造成的。
导致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增多的原因是此前秦皇岛市曾下过一场大暴雨,并发生大范围由夜光藻引发的赤潮。赤潮消亡后,死亡的夜光藻沉入海底,经细菌分解,成为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快速繁殖的温床,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含量增高造成了水色异常。赤潮期间,夜光藻大量繁殖,抑制了扇贝生长发育所需的基础饵料硅藻和甲藻的生长,以致扇贝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出现生长停滞和死亡现象。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胡建英教授对此提出疑问,一场大的暴雨如何能产生海洋的赤潮现象,并从而导致生物急性死亡?
“一般化学物质的突然增多会产生生物急性死亡。”胡建英教授认为,如果像其所说的是由一场暴雨引发的赤潮就是一种面源污染,也就是说,当大雨来临时,大量含有氮、磷化肥的农田土壤随着雨水一起流入海洋中,致使海水的中藻类富营养化增加,但是,如果按这个理论推测的话,赤潮现象应该会有一个更大范围的爆发,而不仅仅限于秦皇岛一片养殖海域面积。
“既然不是面源污染,那只能是点源污染。”胡建英解释说,所谓的点源污染就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工农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由排放口集中汇入江河湖泊。这些大量含有有机质和丰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后,造成近岸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尤其是水体交换能力差的河口海湾地区,污染物不容易被稀释扩散,因此这些地区是赤潮多发区。“当然海水养殖密度高的区域也往往存在水体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在给海产品投放的饵料中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面对秦皇岛海域出现赤潮污染,当地的渔民显得无奈,但又从未想过探究原因。谭新民告诉《北京科技报》,像这种黄色物质原来每年都会有,只是今年特别严重。